摄影名家

张印泉

张印泉(1900—1971)参加北平摄影学会第一届影展时留影

张印泉,直隶(今河北)丰润人。1921年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经济系。照片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印刷局照相组技工、武昌行营摄影服务员。抗日战争时期,从事摄影理论的研究和摄影器材的研制工作。1944年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。建国后,历任新闻总署摄影局、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研究员,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、二届副主席。 作品有《力挽狂澜》、《雪地惊鹅》、《前进》,著有《摄影原理与实用》、《人造光摄影》、《摄影应用光学》等 。

张印泉自幼习中国画,熟知中国绘画画理,17岁已能独立起稿,19岁开始迷上摄影,在摄影园地勤奋地耕耘了50多年。他的摄影活动,大致可分三个阶段: 

第一阶段(1919——1927),是他开始学习摄影和探索摄影技术技巧的时期。这时,他一面读书,一面习画,同时又狂热地爱好摄影。进大学的第二年(1922)他已有了一台德制9×l4厘米的折合式照相机,由于没人指点,一切全靠自己摸索,从拍摄,冲洗,放大,样样自己动手,为他以后的摄影艺术生活打下基础。 

第二阶段(1927——1937)是他摄影创作的旺盛时期。先后到辽宁、湖北、湖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、陕西、河南等地,游历了泰山、华山、黄山、庐山、莫干山等名山。作品除在国内画报刊物上发表外,还被国际摄影沙龙和国际摄影年鉴选用。早期作品追求“纯美”和“诗意”、“画意”,《雪竹》、《泰岱观云》、《凫塘点雨》等,是代表作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在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影响下,艺术观有所转变。明确提出在国难深重的年代“中国所需要的艺术,不是风花雪月,不是忸怩温柔;是披荆斩棘,是开创兴奋。”从此,开始在创作中注意拍摄暴露当时社会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生活。并针对一些软弱无力的作品,提出“明朗、简洁、生动、有力”的创作要求。他的《力挽狂澜》、《负重村姑》、《前进》等作品,可以说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,受到观众的重视和好评。 

第三阶段(1937——1949)是他埋头进行摄影科学研究,编著和改制相机、镜头工作的时期。这时,张印泉被困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北平,“心情悲郁消沉”,全力从事摄影科学技术研究工作,并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先后编写了《摄影的原理与实用》、《摄影应用光学》等文稿共100多万字。改制成功10.5、l3.5、16.5和40厘米的长焦距镜头,还设计制造出能变三种焦距的镜头,这种镜头,当时即使在摄影工业先进的国家也是尖端的科研项目,并完成了:“YCREFLEX”相机的改制工作。 抗日战争胜利后,张印泉和摄影家蒋汉澄等组成了北平摄影学会,他当选为第一任主席,该学会先后举办摄影展览2次。

张印泉 – 解放前作品

前期的张印泉追求摄影创作上的”纯美”和”诗意”。他认为摄影”陶冶人的性情”、”免除不良之嗜好”,所以作品大多表现是山水风景、花鸟、鱼虫等。在”九一八”事变和抗敌救国的思想影响下,张印泉开始认识到:”一个时代的艺术,常受着社会潮流而变迁。有史以来,治乱兴衰的时代不同,所产生的艺术亦因之有别……目下中国所需要的新艺术,是披荆斩棘,是开创奋兴。我很希望拿这种主义来鼓舞自己,以从事摄影。”于是,他用照相机这”另一种画笔”,描绘山川景物,反映社会人生,去发掘蕴藏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”真实、典型和美”。从此,拍摄了一些揭露当时社会黑暗贫困,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,如《力挽狂澜》、《码头工人》、《前进》、《贫农之家》、《流离》、《雪中行乞》等作品,这在当时的摄影界是难能可贵的。 抗日战争时期,日伪侵占华北,张印泉闭门居家,主要埋首钻研摄影科学技术。这时他设计制造出多种相机镜头,据说,他所研制的镜头,达到当时国际水平。

张印泉 – 后期作品

新中国成立后,张印泉被聘请到新闻摄影局、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室任研究员。他把几十年的摄影实践经验带给新社会,长期刻苦钻研积淀的摄影能量得到很大发挥。无论在摄影理论、摄影艺术、摄影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。在早年摄影书籍匮乏的情况下,他陆续整理出版了《摄影原理与实用》、《摄影应用光学》、《人造光摄影》等多部深入浅出的著作,有一百多万字,使许多摄影爱好者受益。他参加摄影部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培训班,亲自授课,培养了大批记者、编辑,成为新华社总社和分社骨干。他利用美国空军的航拍器材改制成长焦距镜头,用于远距拍摄节庆日天安门城楼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。经他建议,摄影部为下属记者配备小片幅型徕卡135相机和中片幅禄莱120双镜头反光相机,使大家轻装上阵,拍摄出又多又好的照片。这一时期他的作品,思想内容充实,题材和形式多样,如《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》、《清晨筑坝》、《放牧》、《看焰火去》、《七星烟雨》等作品,反映了新的时代,新的人物风貌,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。 

1956年,中国摄影学会(今摄影家协会)成立,张印泉先后当选为第一、二届副主席,全国文联委员,一至九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,《中国摄影》杂志编委。他凭自己的摄影艺术功底,热心服务工作,受到大家的敬仰。 

张印泉 – 创作特点

张印泉精通摄影科学,擅长风光、人物摄影,在长期创作实践中,形成了自己”简洁、明朗、生动、有力”的艺术风格。他认为:摄影艺术的魅力,在于”能够真实地把自然景色记录下来”,这种”真实地再现客观景物的能力”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。于是他主张抓拍,强调动感。在拍摄中,”要找出一个动作从头到尾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(最好的、最代表性的一点)。这一点可以注明和代表其全部动作,是关键性的一点”,”看准了,一出现马上抓住”。 张印泉具有熟练抓拍的技巧,善于运用形象观察和形象思维,在拍摄对象瞬息万变的动势中,眼明手快地攫取准确的自然动态和神态。他拍摄的昆虫和鸟类题材照片,如《采蜜的蜂》、《恋花的蝶》


张印泉年表(编写/卫元理)

1900年1月  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毛家坨村。本名张习亷,字印泉。后以字行。

1909年  在毛家坨村读私塾。

1912年至1918年丰润县小学和中学读书。自幼爱好美术,喜养花鸟,对国画很下了一番功夫。少时所绘《秋园佳色》、《桐荫秋畅》等幅,至今犹存。

1919年本家叔父购得一架照相机,他常借来摆弄,开始接触摄影,并产生浓厚兴趣。

1921年考入北京国立法政大学经济系预科。他对经济不感兴趣,选择它是为了掌握英文,有利于研习摄影。

1922年暑假,用学费购得一架德制9×12厘米折合式旧相机,用玻璃片。自此,迷恋摄影,下课后就外出拍照,常跑西郊香山、玉泉山等地,并自己摸索洗印放大,乐此不疲。

1923年为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技能,课余刻苦钻研,苦练基本功,并布置暗房,几达废寝忘食地步。

1924年6月  北京光社在中央公园(今中山公园)举办第一届摄影作品展览会。他前往观摩,流连忘返。促使他从记录照转变到艺术照,增强了用摄影来表达艺术的信心。

1925年开始在报刋上发表摄影作品,如《乐哉凫公》、《芦荻秋风》、《凫塘点雨》等。

1927年7月  从法政大学毕业。10月,考入张学良主办的同泽新民储才馆,为学员。次年6月,随储才馆迁沈阳。

1929年2月  从储才馆毕业,分发在张学良办公处实习。

这几年,他在学习和工作之余,继续研究摄影,技术日趋熟练,并发表大量作品。

1930年4月  在天津特二区公署任职。本年,摄影活动不断,作品频繁见报,崭露头角,并先后发表《摄影与绘画》、《摄影经验谈》、《摄影与人生》等文,均刊登在《北晨画刊》上。

1931年在拍照的同时,对绘画的练习未曾中断,由花鸟画逐渐转向画墨竹。参加中国画法研究会,与北平画家吴镜汀、秦仲文、刘凌沧等交游。先后去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山东,游览莫干山和泰山。发表摄影作品《莲塘清趣》、《暗香疏影》、《小鸟依人》、《吹皱一池春水》、《枯木寒鸦》、《泰岱观云》、《西湖晚云》、《故都春色》等。10月,在北平中山公园春明馆举办张印泉摄影作品展览会,由秦仲文主持,展出作品56幅,内容多风光、花卉、禽鸟,追求“唯美”与“画意”,热衷于用摄影艺术来表达中国画的风格。这次影展反响强烈,获得好评。

1932年7月  因摄影上有些名气,北平财政部印刷局聘请担任摄影组指导工作,任技士。本年,开始使用35毫米小型照相机(徕卡),拍摄反映社会生活、抓取瞬间动态的作品。天津《大公报》画刊和《北晨画刊》(即《北平晨报》画刊),在此时期发表张的摄影作品最多。

1933年8月26日  天津出版的《北洋画报》刋载消息:“天津美术馆前次举行奨征摄影展览会,于7月底闭幕,现已将成绩评定完毕。第一奨为张印泉君出品《雪竹》,赠美术馆设计之图案银盾一座。”本年,写成《艺术摄影成功之要诀》一文,在《中华摄影杂志》第7期发表。还先后在报刊发表《春风童戏》、《寒溪》、《墨梅》、《丁香鹦鹉》、《晓雾奔驰》、《码头工人》、《播种》、《街头小贩》、《环伺》等作品。

1934年3月  反映北平劳苦大众生活的专题摄影《晨曦中的北平》发表于上海《时代》画报,版面两页,共计照片13幅。10月,《秋日北国的农村景色》亦在《时代》刋登,版面两页,共计照片9幅。先后游历黄山、庐山,拍摄《黄山奇峰》、《松石幽雾》、《松下挑夫》、《雄视一方》、《披罗带绮》、《黄山雪松》、《匡庐烟雨》、《山雨行旅》等作品。本年, 张学良游欧回国,任武昌行营主任。因在储才馆时就认识张印泉,知其擅长摄影,故于8月间,电召张印泉至汉口,委为私人摄影师,名义为摄影服务员,少校,不穿制服,不坐班,只随张学良活动摄影。一年多来,他随张学良走了许多省份,跑了不少地方,有余暇自己也旅行过多次,游览名山大川,广泛接触社会人生,扩大了视野。旅游中,拍摄了《流离》、《贫农之家》等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。

当时,上海出版的《大众画报》第15期,发表一篇题为《华北风光之猎影者》长篇报道,副题为《旧都名摄影记者及其作品》,刋出该报记者对北平摄影家蒋汉澄、魏守忠、赵澄、李尧生等的访问记及作品一张。其中,记者在访问摄影家国振裕中写道,“他在摄影名家中,最钦佩张印泉先生的作品。”报道中独缺张印泉,是因为张在汉口未归。

1935年5月11日  出版的《北晨画刊》报道:“名摄影家张印泉,日前由汉上回平,与赵澄开联合影展于青年会,由8日起至13日止,全部作品约二百余件,尤以黄山影集,最为佳妙。” 夏季,长江泛滥成灾,他随张学良在湖北视察灾区,拍摄了大量照片,如《城镇变成泽国》、《无家可归》、《江水泛滥》等,专题摄影《武汉荆沙,洪水横流》刊于《美术生活》第17期。7月,他还拍摄了一组题为《努力的舟人》的连续摄影照片,刊登于次年《美术生活》第29期。代表作《力挽狂澜》即其中一幅。8月,武昌行营迁西安,改为西北总部。张力辞未去,请假回北平。秋,游华山,拍摄了《华岳云峰》、《华山博台》、《层峦叠嶂》、《坐看云起时》、《华山峭壁》、《樵夫探瀑》等。还发表《湘江渔网》、《古木飞鹰》、《劳作》、《风雪担夫》、《雪地惊鹅》、《雪中行乞》等作品。华岳摄影作品曾获名画家张大千的赞赏,在张的放大照片的空白处写下长篇评语。张印泉还为张善孖(大千兄)拍摄画虎的照片。

1936年本年  摄影工作繁忙,画报画刋索要稿件应接不暇。创作活动趋于高峰状态。《秋之田野》专题照片,发表于上海《良友》画报。而上海的《美术生活》这两年刊登他的摄影作品更多,如《野戍惊秋》、《鸣禽多好音》、《驴背寻诗》、《紫藤春燕》、《故都春梦》、《关中杂拾》、《四川鸟瞰》等,均受到欢迎。发表在《美术生活》上的《曵》,因以拉排子车的劳动者为题材,被4月出版的上海左翼刊物《作家》创刊号转载,改题为《前进》,誉为“中国摄影名作”。7月,张学良两次电催,他无奈只得赴西安,参与张学良活动摄影。10月,蒋介石到西安,张学良伴同游华山,他参加摄影。至11月㡳,感觉东北军中对蒋的强烈不满情绪,日益高涨,形势紧张,恐留在西安会遭遇意外,遂借故抽身,悄然返回北平。

 在西安期间,他常去野外拍照,并游终南山,作品有《迈进》、《山田之夏》、《古寺耕为田》、《负重村姑》、《回娘家》、《香火中群众》等。

本年开始,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影展。张比较看重的是英国伦敦国际摄影沙龙,故先后送去4幅。其中,《力挽狂澜》和《劳作》入选影展,前者并刊入该年英国摄影年鉴;后者在展览会上即被人购去;《负重村姑》被皇家摄影学会选作1937年日历封面,并在月赛中获得首奨。张还应邀写了一篇介绍拍摄经验的文章,刊登在该会主办的《摄影爱好》周刊上。另一幅作品《恋》(蝴蝶)亦同时刋出。次年,再寄去《雪地惊鹅》,亦入选伦敦国际沙龙影展,并刊登该年英国摄影年鉴。

这个时期,从“九一八”亊变以来,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。时代潮流的影响,促使张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点有所变化。此前,天津《大公报》办有一软性副刋《摩登》周刊,后来停刋了,在停刋启事中说,当此国难关头,不谈摩登。这对他触动很大。本年,张在9月5日写于“西京”(即西安)、10月发表的一篇题为《摄影杂感》的文章中,这样写道:“目下中国,所需要的新的艺术,不是风花雪月,不是旖旎温柔;是披荆斩棘,是开创奋兴。我很希望,拿这个主义,来鼓舞自己,以从事于摄影。我并且深切希望,海内摄影名家,同往这条路上走。” 在同年编选装订的《张印泉摄影集》第九集的序言里,也有同样内容的表述。

按:张把历年所拍作品,曾按年代精选编订成册,名《张印泉摄影集》,约有十余集,未出版。早年作品为第一集,多摹仿国画风格之作。曾送当时北平名士、诗人杨云史等鉴评,多所题咏。惜毁于文革。

1937年 3月  结合时代潮流和国际摄影发展趋势,写成《现代美术摄影的趋势》一文,在上海《飞鹰》摄影杂志第15期发表,提出“简洁、明朗、生动、有力”的口号。接着,另一篇文章《论光线在摄影上之重要》,也在《飞鹰》杂志第19期刊出。6月,上海摄影家刘旭沧来北平,银光社出面欢迎。张印泉与叶浅予、蒋汉澄、魏守忠等与之共同发起举办《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》,参加者20余人,120余幅作品。张的作品15幅。张写影展前言《敬致参观诸君》,指出:“我们当国难严重的关头,所需要新的艺术,当然以发扬民族精神为前提。”“我们对于摄影的希望,是想凭借着它的功能,对于民族所需要的艺术,略为宣扬,或者于国家社会有万一的裨益。”

1938年北平沦陷后,创作活动中断,张印泉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,把主要精力转向摄影科学研究和镜头改造方面。当时,北平报界巨头、投日汉奸管翼贤,为粉饰太平,举办影展,多次派人游说张印泉,均遭拒绝。 11月,马国亮、丁聪创办的宣传抗日的《大地画报》在香港出版。封面照片《大地》,即采用张印泉所摄作品。

本年开始,研究制造徕卡相机上可以连动测距的长焦距镜头(包括13.5cm、16.5cm、25cm、40cm、50cm等)。成功后,又相继研制徕卡相机上的附属器械,如取景器、反射器、翻拍器、可带双镜头的掉换器、万能测距器等,还改制成一个可变三种焦距的望远镜头。在相机的改造上,设计自制反光与自动集光相结合的镜箱,可转换7个长短焦距的镜头。这在当时都属世界先进之列,有的是他的独创。至抗战胜利到解放前夕,他设计和研制的镜头及各种器具,多达数十件。

1942年写成《我制造徕卡镜头三年来之回顾》的长文,总结这几年来闭门不出,艰辛制造的过程和收获。在此文的前言中,张写道:“亊变后,环境顿然翻改,人心惶恐,地方不靖。兼以个人之心情,异常悲郁消沉。虽有许多适合环境之报章及杂志出刊,直接间接索要稿件,终以个人不欲随世俯仰,有违本愿,故皆婉言谢绝。拍摄工作骤然停顿,思想的趋势,不由的就走入了摄影科学理论和摄影机器的研究方向了。”

1943年生活困难,节衣缩食。在困境中仍坚持摄影科学著述和器材改造工作。此外,他还在摄影技法上进行探索和研究,制作了浮雕、中途曝光、色调分离等照片。

1944年应北师大理学院院长之邀,到该院讲授摄影应用光学。 为实验试制的长焦距镜头的效果,他常到太庙(今劳动人民文化宫)拍摄飞鸟,如《翩然来会》等。本年,他以飞鹭驱逐乌鸦为题材,拍摄了一幅作品,题名《还我栖枝》,寓意赶跑日本帝国主义,反映了摄影家渴望胜利的心情。

1945年8月  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10月,北平摄影学会成立,张印泉被推为会长。1946年出版的上海《寰球》图画杂志,发表消息,称:“北平摄影学会成立于去年十月,为摄影家张印泉等集合爱好影艺同志组成,纯以切磋摄影艺术,改进我国摄影水准为宗旨。张君从事摄影多年,旧艺新智,兼收并蓄,蜚声艺坛。此次出主该会,贡献定多。”

1946年北平摄影学会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第一届影展。张印泉推出多幅作品,其中有《双勾雪竹》(中途曝光)、《玉泉塔影》(红外线摄影)、《银山景色》(红外线摄影)等。以后又举办了两届。还相继举办过《冬赈影展》、《人像影展》等。

本年,把过去历年撰写的著述,加以整理、修改,改题为《摄影原理与艺术》。

1947年解放战争正在进行,社会动荡,北平处于混乱状态。北平摄影学会因有关部门不予登记,致活动停顿,终告解散。张在家赋闲,继续进行摄影技术理论研究和镜头制造工作。

1948年初  向英国寄去摄影作品《华岳云峰》入选伦敦国际摄影沙龙影展,刊登该年英国摄影年鉴。《眺望》入选英国Jurekenham摄影学会世界摄影艺术展览。7月,北师大成立电教系,聘为教员,讲授摄影应用光学及技术课程。10月,上海摄影家郎静山到北平,在赵澄陪同下,趋西城惜阴胡同3号张府访问。两人晤谈甚欢,次日还同游颐和园并拍照。张还为郎的相机排除故障。张的丰富学识,使郎钦佩。郎在后来(1966年)写作《中国摄影史》,其中引用张印泉设计改制镜头的图片材料,就是这次会面时带走的。

1949年 1月  北平和平解放。5月,由叶浅予介绍,任北京大学摄影学会导师,毎周讲课一次。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11月,文化部科普局成立,经北师大理学院院长黄海平和燕大教授翦伯赞介绍,任该局电教处技正。

1950年 2月  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成立,被聘为研究室研究员。

1952年4月  原新闻摄影局撤销,部分机构合并到新华社,成立新闻摄影部。张印泉随之转到新华社的新闻摄影部,任研究室研究员。

1953年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,解决节日天安门主席台的摄影器材问题,他与摄影部研究室主任陈正青等共同研究,将美国军用航空摄影机上的镜头,改制为长焦距镜头,镜头一米多长,安装在照相机上,置放于高台,可正面拍摄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检阅的照片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此装置以后沿用多年。

1954年为培训摄影记者讲课需要,写成《人造光摄影》小册子,由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出版。1957年改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。

1956年    8月,著作《摄影原理与实用》一书,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。这是过去写作积累的旧稿,多年心血的结晶,经过修改补充,终于问世。此书出版后,广受欢迊,多次再版。12月,中国摄影学会(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)在北京成立,当选为副主席。后又兼任全国影展评委会委员,还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委员。

1957年4月,中国摄影学会创办的摄影刊物《中国摄影》笫一期(创刊号)出版。张兼任杂志编委。本期刊登了张在成立大会上的发言《老摄影家的任务》和作品一幅《长河落日圆》。12月,《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》在北京举行,参展作品《丹枫宝塔》、《动物园之虎》、《劳作》3幅。本年,还校译引进版图书《镜头和快门》。

1958年 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的创作活动,在《中国摄影》第三期发表《我的感想》一文。

积极参与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培训工作,指导和讲解摄影技术和器材使用问题。还多次到全国各地的培训班讲课。还参与指导车间暗房技术和照片制作质量提高等问题。

1959年积极参加文联组织的下乡、下厂和建设工地活动,深入生活,进行摄影创作。几年来,先后拍摄了《青年突击队》、《清晨筑埧》、《公社羊群》、《画家下乡》、《摄影家们在农场》、《江畔鹅群》、《打磨》等。平日,还携带小型相机,到生活中去寻觅题材。先后拍摄了《湖上春风》、《名园霁雪》、《花好引人多》、《假日的动物园》、《东北虎》、《丹顶鹤》、《柱顶红》、《排球赛》、《急湍鱼跃》、《看烟火去》等作品。

本年,著作《摄影应用光学》,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。

1960年发表《影坛上的一件大喜事——祝贺全国铁路职工第一届美术、摄影展览的成功》,刋登于《大众摄影》1960年第6期。

1961年《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》在北京举行,张参加两幅旧作《釆》、《双勾雪竹》(中途曝光)。

1962年发表《加强学习,深入生活》一文,刋登在《中国摄影》第三期。

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《黄山风景摄影展览》在北京开幕,张参展作品3 幅《黄山雪松》、《黄山轻雾》、《石林恋雪》。12月,《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》在北京举行,张参展两幅新作《湖山烟雨》、《雨中七星岩》。

本年,开始写作回忆录《四十年摄影自述》。

1963年6月  中国摄影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《张印泉摄影艺术展览》,展出作品共220幅,年代从1923年起至1963年止,是老摄影家四十年摄影作品的检阅。影展在大众中反响强烈。《中国摄影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新华社摄影部刊物等,都分别发表了评介文章。同月,张写的《借中国水墨画谈谈黑白摄影的色调》一文,发表于中国摄影学会理论研究部龙憙祖主编的刊物《摄影工作参考资料》。10月,发表《风光静物摄影的鉴赏》一文,刋登于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室编印的《新闻摄影参考资料》。

1964年张将四十余年所摄作品的精华,经过整理,将底片全部捐献给新华社摄影部,受到嘉奨。

本年起,张因年老多病,在家休养,重拾画笔,日以画竹自娱。

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,被诬指为“反动学术权威”和“牛鬼蛇神”,受到残酷迫害,批斗抄家,劳动改造。

1971年4月23日  凄然离世。

1978年8月  张印泉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。中国摄影学会和新华社摄影部的负责同志出席。悼词为其平反昭雪,高度评价了张印泉几十年来为发展中国摄影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。


其他资料:
张印泉,从独奏到合唱 (陈奇军)
张印泉的时代经典《力挽狂澜》(赵俊毅 )

如需转载,敬请注明出处。